别小瞧“花蚊子”!它传播的基孔肯雅热,高烧剧痛似受刑

2025-08-09

炎炎夏日

一边是声声蝉鸣

一边是蚊子嗡嗡

然而,蚊子不光烦人

还可能让人突发高热

经受令人刻骨铭心的剧痛

这就是由伊蚊传播的传染病

01基孔肯雅热
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,主要靠伊蚊(就是身上有黑白花纹的“花蚊子”)叮咬传播。病毒不耐酸、不耐热,56℃的温度下30分钟即可灭活,70%乙醇、1%次氯酸钠、脂溶剂、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。

 

02传染源

患者、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,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。

传播途径: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。

感染基孔肯雅热后,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轻症,但部分人群由于自身免疫状态、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,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。以下是这类高风险人群的详细说明:

1. 老年人

  • 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衰退、器官功能退化,感染基孔肯雅热后,身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和组织修复能力较弱,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。

2. 患有基础疾病者

  • 慢性疾病患者: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脏病、慢性肾病、慢性肝病等,感染后病毒可能加重原有器官损伤,导致病情恶化。

  • 免疫系统疾病患者:如类风湿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患者,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,免疫功能受抑制,无法有效清除病毒,易引发严重感染或并发症。

3. 新生儿

  •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,若母亲在孕期或分娩时感染基孔肯雅热,病毒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播给新生儿,导致新生儿感染。

  • 新生儿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症状,如高热、血小板减少、黄疸、脑炎等,甚至危及生命。

4. 孕妇

  • 孕妇感染基孔肯雅热后,虽然多数症状较轻,但在孕期晚期感染可能增加胎儿早产、低出生体重的风险,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并出现严重并发症。

因此,这类人群在流行地区需特别注意防蚊,一旦出现症状应尽早就诊,密切监测病情变化,以便及时干预。

 

03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?

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,那滋味可不好受,身体会出现:

✎ 高烧急袭

患者体温可迅速飙升至39℃甚至40℃以上,体温持续高烧不退,就像身体里有个“小火炉”熊熊燃烧。

✎ 剧痛缠身

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、关节肿胀,可伴有全身性肌痛,浑身疼得就像被人使了“酷刑”,特别是手脚的小关节,疼到让人走路都打颤,要知道“基孔肯雅”的含义就是“屈曲如被折断”,描绘了患者因剧痛而弯腰的姿态。

✎ 皮疹显现

高烧数天后,过半患者躯干、四肢的伸展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,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。

 

检查方法

血常规:患者白细胞计数多正常,部分患者可见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轻度减少,新生儿感染血小板减少较常见。

血生化:部分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)、肌酸激酶(CK)可升高。

血清学检查:采用 ELISA、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 IgM 和 IgG 抗体,IgM 抗体于发病 3-4 天可检出,IgG 抗体于发病后第 5-8 天可检出。

病原学检查:可通过核酸检测、病毒分离检测直接判断机体是否存在 CHIKV 感染。

 

04

跟登革热症状相似:

 

怎么越说越像我们熟悉的登革热呢!

是的,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,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发病初期都有高热、头痛、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,容易混淆。

不过,二者也是有区别的,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,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。

☟☟☟

 

05怎么预防?

关键在于防蚊灭蚊

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,也无疫苗可预防,所以防蚊灭蚊、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。

1. 清除蚊子“老巢”

● 翻盆倒罐:对于房前屋后、阳台或窗台等露天场地的饮料罐、食品盒、玻璃瓶、水桶、花盆托盘等各种能形成积水的容器,及时清除丢弃或翻倒过来,防止积水。

● 植物换水: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洗瓶(每星期至少1次)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。

● 电器积水:及时清理空调、饮水机托盘等积水。

● 填平坑洼:填塞竹筒、树洞,废弃轮胎打孔或遮盖防积水。

 

2. 做好个人防护

● 在家时安装纱窗纱门,阻挡蚊子进入室内,睡觉时使用蚊帐;

● 居家发现有成蚊时,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、蚊香、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、电蚊拍等灭蚊。

● 在户外活动时,建议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,也可涂抹驱蚊剂,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