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健康科普】排便时的小尴尬:直肠脱垂到底是什么?

2025-11-21

排便后发现肛门有“小肉球”脱出,提心吊胆又不好意思说?其实这可能是直肠脱垂的信号,它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“怪病”,而是一种常见的肛肠问题,今天就用通俗的话帮你把它说清楚。

什么是直肠脱垂?

直肠脱垂是一种盆底疾病,指直肠壁部分或全部向下移位、脱出肛门外。它既可见于儿童,也常见于中老年女性。多数情况下不会立即危及生命,但可能影响生活质量,甚至引发并发症。以下是关于直肠脱垂治疗的科普介绍,帮助您了解这一疾病及其应对方式。

常见症状

- 排便时或日常活动中有红色“肉团”从肛门脱出,可自行回纳或持续外露

- 排便困难、便秘或腹泻

- 大便失禁或排便不尽感

- 直肠黏液分泌、出血或疼痛

- 严重时出现嵌顿、坏死,需紧急处理

 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“尴尬情况”

盆底肌松弛是主要原因,就像盆底的“支撑网”松了,托不住直肠。中老年女性、产后女性、长期便秘或腹泻的人,盆底肌容易受损松弛。

长期腹压增高会“推”着直肠向外跑,比如长期便秘时用力排便、慢性咳嗽、肥胖、怀孕分娩等,都会让腹腔压力变大。

少数人是先天因素,比如儿童直肠周围组织发育不完善,支撑力弱,也可能出现轻度直肠脱垂。

除了脱出,还有这些信号要注意

排便时或便后有肿物脱出,这是最典型的症状;

肛门有坠胀感、排便不尽感,总觉得没拉干净;

可能伴随排便困难、便血、肛门潮湿瘙痒等情况。

 

遇到这种情况,该怎么办?

别硬扛也别慌,先去正规医院的肛肠科或普外科检查,明确是直肠脱垂,还是痔疮等其他问题,以及脱垂的程度。

轻度脱垂可以先调整生活习惯:多喝水、多吃膳食纤维,避免便秘;排便时别久蹲、别过度用力;平时可以做提肛运动,锻炼盆底肌。

严重脱垂可能需要手术治疗,具体方案要听医生的建议,早干预早恢复,不用觉得丢人。

 

治疗方式

1. 非手术治疗(适用于轻度或儿童)

- 饮食调节与排便训练:多摄入膳食纤维、充足饮水,避免久蹲、用力排便

- 手法复位:脱出物需及时轻柔推回,以防嵌顿

- 坐浴护理:温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坐浴,保持局部清洁,预防炎症

- 硬化剂注射:将药物(如酚甘油)注射于脱垂黏膜下,促进粘连固定,适用于黏膜脱垂

- 生物反馈训练:通过物理治疗增强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力量,改善排便控制

> 儿童多为自限性,5岁前常可自愈,主要采用保守治疗。

 

2. 手术治疗(适用于重度或完全性脱垂)

若脱垂严重、反复发作、非手术治疗无效,或已出现嵌顿、坏死,通常需手术干预。常见术式包括:

经腹手术(适合身体条件较好者):

- 直肠固定术(Rectopexy):将直肠悬吊固定于骶骨,防止再次脱垂,可结合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,创伤小、恢复快

- 乙状结肠切除+直肠固定术:切除冗长肠段,减少复发,适用于合并便秘者

 

经会阴手术(适合高龄或高危患者):

- Altemeier术:经会阴切除脱垂肠段并吻合,创伤小但复发率略高

- Delorme术:仅切除脱垂黏膜,折叠缝合肌层,适合短段脱垂

- 肛门环缩术(Thiersch术):通过植入环状物缩小肛门,机械性阻止脱出,复发率较高

 

微创技术:

- 腹腔镜直肠悬吊术:创伤小、恢复快,逐渐成为主流选择之一

其实直肠脱垂就像身体发出的“盆底健康预警”,及时关注、科学处理就能解决。它不是什么“见不得人”的问题,比起尴尬,忽视健康才更让人担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