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事之秋,养生顺应自然,以“收”为要
2024-08-17
多事之秋,养生顺应自然 以“收”为要
随着夏去秋来,自然界的万物也悄然发生了变化。在中医理论中,秋季被视为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的季节,人体亦应随之调整,以顺应天地变化,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。今天,我们就来谈谈秋季养生中的“收”字诀。
一、收敛神气,宁心除烦
秋季,气候渐凉,人体阳气开始内收,人的情绪也易受到影响,出现烦躁、易怒等“秋燥”表现。中医认为,秋季养生首先要注重收敛神气,保持心境平和。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”这意味着我们要调整作息,早睡早起,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,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,对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病变大有裨益,秋季以晚9—10点入睡、早晨5—6点起床为宜,除了做到早睡早起,还可每天午睡半小时,避免过度劳累。
夏秋之交,随着气温下降,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也开始减缓,一时的内分泌紊乱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。此时要做好心理调节,多和朋友家人交流,莫让自己陷入到悲秋的情绪当中。当感到情绪低落时,积极运动是排解的好办法,比如慢跑、散步、登山等保持情绪稳定,避免过度悲喜,以养心神,减少秋燥对人体的伤害。
二、收敛肺气,润肺防燥
肺为娇脏,喜润恶燥。秋季气候干燥,最易伤肺,因此秋季养生还需注意收敛肺气,润肺防燥。可以通过食疗来调养,如多食用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蜂蜜等具有润肺生津、养阴润燥功效的食物,食酸有助于收敛肺气的酸味食物,如橘子、柠檬、石榴、番茄、乌梅、葡萄等应季果蔬,也要注意应尽量少吃葱、姜、蒜、韭等辛味之品,因为中医学认为辛味通肺,可以助长肺气,如果摄入过多辛味的食物,容易造成肺气太盛,导致上火、便秘等秋燥症状。与此同时,适当进行深呼吸、扩胸运动等,也有助于增强肺功能,促进肺气的收敛与宣发.
三、收敛脾胃,健脾和胃
秋季也是脾胃病的高发季节。由于夏季人体消耗较大,秋季需逐渐收敛脾胃,以恢复其功能。民间素有立秋“贴秋膘”一说,肉类也往往是大家的第一选择。
但现如今夏天有冷气空调,大多数的人已少有苦夏的经历,一味进补已不再适宜。
再加上患有胃肠道、高血脂等疾病的人群较多,这类人群并不宜摄入太多肉食。
故而大家仍应遵循平衡膳食原则,重点保证新鲜蔬菜水果摄入,保证足量饮水。
在饮食上,应避免暴饮暴食,减少辛辣、油腻食物的摄入,多吃易消化、富含营养的食物,如粥、汤、蔬菜等。此外,还可以通过按摩腹部、艾灸足三里等穴位,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,达到健脾和胃的目的。
四、收敛汗液,预防感冒
秋季气温变化大,早晚温差较大,人体容易出汗,但此时已不宜像夏季那样大汗淋漓。因为过度出汗会耗伤人体阳气和津液,导致免疫力下降,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。因此,秋季养生还需注意收敛汗液,适时添衣保暖,避免着凉受风。
五、秋季养生小技巧
1、按摩养生防感冒和哮喘
立秋后,昼夜温差逐渐变大,很容易感冒。预防秋季感冒简便易行的按摩方法——擦迎香。
方法:用双手大鱼际(拇指掌侧肌肉丰厚处)在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处反复擦动200次,再用掌根在面部上下擦动100次。
立秋后空气开始变得干燥,过敏原较多,哮喘等顽疾多在此时节复发,摩喉可预防哮喘。
方法:上身端直,仰头,颈部伸直,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。按摩时,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,虎口对住咽喉部,向下按搓,可适当用力,有止咳化痰的功效。
2、揉腹健脾胃
中医常将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“长夏”。人体五脏中的脾与长夏相对应,此时湿气容易困脾。养脾重在清热、去湿,适当多吃山药、薏米等食物。
还可轻揉腹部,两掌相叠从胸口开始,向小腹摩运。然后两掌分开,沿腹股沟向两侧摩运,再沿两肋向上。向上吸气、向下呼气,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。
总之,秋季养生要顺应自然,合理调整饮食、起居、运动和情绪:以达到强身健体、预防疾病的目的。希望大家在秋季都能保持健康,享受美好的生活。
下一条 :冬病夏治丨夏日健康守护贴 “三伏贴”